音乐方面,第一季里主要是自由爵士,并且是电台播放乐曲的设定。第二季的音乐会更加配合画面一些,听上去也更为流畅。可因为全都是新曲,松尾好不容易适应了的节奏感必须就此reset。且监督在此特别强调,虽然配乐很容易被人当做是先期作曲,但事实上是他在编辑时将后期完成的曲子千辛万苦贴上去的。原文链接
选用自由爵士是负责音乐的菊地成孔的建议。理由是,虽然漫画情节里演奏的是柯川(Coltrane),但经典柯川(Standard Coltrane)的节奏较慢,难以与POP形成反差,若想突显伊欧一方的凶残,推荐采用偏狂野的自由爵士。于是乎松尾把菊地的CD曲库逐一听了个遍,将选中的那种节奏感应用到战斗场景里。并且,不是在旋律停顿等技法上做文章,而是配合“射击、爆炸、起飞”等时间节点用编辑手段来做,针对不同的情形,用鼓、小号等制造出乐器对比的节奏感。
据松尾讲,上述方法用在爵士以外的音乐类型会更易于操作。这是因为,当节拍发生微妙变化时,无法对音调进行编辑。偏偏松尾本人对爵士兴趣缺缺,能称之为经验的,也就是老早画过《坂道上的阿波罗》其中一话的分镜而已,当初他就连该在哪里断乐句都一窍不通,自是十分狼狈。但或许是从那次痛苦经历中获得了相关的免疫力,所以,尽管刚开始监督心里没把握,但在痛苦地搞定《雷霆宙域》第一季以后,多少琢磨出了点门道,相比之下,第二季时也就没那么辛苦。
再有,第二季里因出现了新的宗教团体,导致曲风也随之变化。至今为止,只有爵士和POP两条线,这回又多出一条线。松尾向以往做过宗教音乐的菊地征询意见,后者的提议是,让他别选用宗教专用的乐器。因为,如果让观众听出和现有宗教音乐雷同的元素来,岂不没劲。所以后来就以电子乐为基调,用类似诵经的感觉唱出来。
在电影《地狱启示录》(Apocalypse Now)中用的《女武神的骑行》(Ride of the Valkyries)就是个有名的例子,以合成器做出的电音来营造卡玆所创建的帝国的氛围。可以照这种模式挑战一下。而且,松尾现在才知道,声优当中居然存在会念经的组合!此后还请来真正的寺院方丈来诵经,出来的效果好得不得了。
松尾告诉菊地自己想用音乐来表现南洋同盟,并将相关音乐制作事宜全权委托给后者,因此没有台词只有音乐。创作本身肯定是比较艰辛的,不过曲子真心赞。在听觉上给人明显的“异物感”,一听便知是有别于前两者的东西。况且那帮人用的是联邦和吉恩的MS重组的机体,就像是往扎古的胴体上安了个吉姆的脑袋,外观几乎没啥变化,这下也只剩用配乐加以区分了。松尾总结第二季音乐制作理念,既然爵士乐和POP是60年代经典音乐的代表,那就拿80年代的电子乐与之形成对比。
谈及今后的看点,松尾首推第6话以后战斗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天空、丛林、海洋等等众彩纷呈,且还得根据各处地形,随机应变地变换打法、战术,而这正是MS战的精彩之处。为避免一下子进到开阔地带,和南洋同盟的交战地点被安排在了难以施展的狭窄密林里。原画师玄马宣彦提议为总共6台“龟霸”更换不同的装备,于是分别为它们配备了雷达、重型火炮、格斗专用装置等。这些和迄今为止的形象都不尽相同,算是动画特有的看点。
音乐方面,新登场的比安卡擅长弹钢琴,也有机会欣赏到她与伊欧二人的爵士音乐会。上一季,伊欧只是在驾驶舱里挥挥鼓槌过过瘾,而今季是用真正的鼓和钢琴演奏。由于是在狭小的空间里举办小型演奏会,能够看到飞行员们在紧张的战斗间隙纵情欢乐的场面,当然其他还有很多地方也值得注目。
聊到漫改作品需要注意的点,松尾认为两者间的最大差别莫过于,漫画更多会利用翻页、大分镜框等与阅读节奏关联度不高的手段,与之相对,动画则至始至终在同样大小的画布(镜头框)上做文章,将创作者的“思绪”展现给人看。动画监督则充当“翻译官”的角色,总在不断思考如何才能将漫画分镜更为贴切地转换成吸引人眼球的荧幕语言。每当听到别人关于“某一题材拍成真人影视”的议论,松尾的第一反应就是想着怎样把作品拍成动画。
虽说漫画、动画同属“画面”表现艺术,但动画拥有动态的外观,另加各类音响效果,看上去自然显得更豪华些。与可以细细品读的漫画相比,观赏动画时,观众会被制作方的进度“带着走”。作为有“后出拳优势”的媒体,可供施展的空间要多出许多,也就需要制作者在这方面多费心思。
本剧的制作人小形尚弘在其他访谈里曾经说过,之所以选择松尾,是看中了他对空间驾驭能力。而这似乎已经内化成了监督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他总是把“人所在的空间”这件事放在心上。松尾提到,从前的工厂都是灰蒙蒙一片,但现在扶手部分会漆成红色,每层楼的地板也用不同的色彩加以区分。在地下街或大型停车场等地也会设置易于辩识行走方向的标识,在做片子的过程中,他会尽可能借鉴这些“日常经验”。
松尾对今敏监督“干嘛不画平日里大伙司空见惯的景物呢!”这句话印象很深,且认同其中的道理,人很容易把那些再熟悉不过的景象视作自身生活空间的延伸,这么做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缩短与角色的距离感。对白方面,会放一些可有可无的台词,借此累加人物间的“相处分值”,增添亲近感。动画里的台词本就比较夸张,放在漫画里就好比是全程“特大”对话框,这对持续播放的动画而言,究竟是利是弊还值得商榷,倒不如拣些平易近人的琐事。且松尾本人并不偏好使用内心独白,所以,还是感觉通过会话来传达讯息的形式最为可取。比起主人公“不断错失彼此”的第一季,上述意图在第二季里得到了更为显著的贯彻。
孩提时代的松尾喜爱漫画更胜过动画,爱读的作品有《人造人009》、《小超人帕门》(パーマン),以及《大饭桶》(ドカベン)、《银河铁道999》等。尽管极度痴迷此类画书,可他却讨厌与之相关的动画化作品。原因是,松尾小朋友没能从这些漫改的动画里挖掘出不同于漫画的额外乐趣。回想过去,监督觉得儿时的自己肯定是想在看到“画面动起来”的同时,对“另一重不同的东西”抱有期待。比如,《009》动画化的时候,他以为会看到“不一样的内容”,却事与愿违,还不如“花样频出”(原创)的《鲁邦三世》更配他胃口。
那松尾又是如何看待原创故事的呢,据他回忆,最早接触到原创让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冲击,《鲁邦》剧场版第一部是《鲁邦VS复制人》,俗称《玛莫篇》,可当看到《卡里奥斯特罗城》时,松尾不禁怀疑,“鲁邦真是这样的么?”这真是那个漫画里言行粗暴,杀人不眨眼的大恶棍么?!因此在情感上特别排斥。
因为,像鲁邦那种能让孩子们看了替他捏把汗的“反面教材”,正是角色的魅力所在,可到头来却沦落成“大家统统是好人”的俗套结局,所以,松尾小朋友胸中是满满的抵触情绪及负面评价。直到入行以后,听见周围人众口一辞地夸那部电影“如何之好如何之妙”,松尾才在25岁左右的时候重看了一遍,终于在多年后让《卡里奥斯特罗城》在他心目中得到了公正的“平反”。
松尾老家岐阜市的一条叫做“柳ヶ瀬”的商业街上,有许多电影院,据说最鼎盛的时期居然有9家之多。其中,有一家影院里的老片场次一律实行优惠价,松尾母亲每次周日带他上街购物时,总爱把那儿当成“临时托儿所”,他也就因此看了不计其数的电影。可奇怪的是,松尾却不怎么喜欢难得一见的剧场版动画。这中间有部让他觉着“挺有意思,可不知为何演到一半‘不了了之”的片子,那便是《机动战士高达》。散场后到门口一瞧,才发觉是TV版改编的剧场版,他便打算等电视台重播时补一下TV版。然而,当年的松尾根本没想过要参与高达的制作,反倒是很想做《小超人帕门》。
松尾的《小超人帕门》情结,源自他对恐怖片的痴迷。记忆中,《人造人009》里得出的“只要人活着,黑色幽灵便不会绝迹”恐怖言论。而《小超人帕门》里的“鸟人”更是令他感到怕怕,明明是正义英雄方最牛X的人,却总会接到强人所难的指令,且一旦失手就会变成动物……可松尾小朋友就是对那类“成人角色”情有独钟。在鸟人执行任务期间,复制机器人(Copyrobot)那副靠不住的样子,既让他担惊受怕,却也对那种提心吊胆的感觉很上瘾。
入行后,松尾先从制作进行做起,但因为开车“出问题”转而做了演出助手。按说之后应该先做演出,再画分镜,慢慢往上升。不过有人觉得他脑子里有趣的点子多,就给了他个画分镜的机会。说实在,分镜头、运镜之类的倒是难不倒“阅片无数”的松尾,只不过,在画画这件事上遭遇了极大的瓶颈,逼着他不得不从绘画基础学起。
而分镜的作画和普通意义上的画图还是有所区别的,好在松尾高中时为了子承父业的考虑,上的是工业高中的建筑科。平时总和平面图、俯视图打交道,外加还要每周做设计。凭借画建筑示意图时掌握的三点透视基础,松尾能立即察觉到当时动画片里房间大到不合常理的现象,这方面的技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帮了他大忙。监督推测,有关“擅于把握空间”的评价可能是由此而出吧。
接着,话题回到了松尾入行的理由。与他同时代的日本人,年轻时赶上泡沫经济的大潮,那可是一个工作随拣随挑的黄金年代。出于对“平假名职业”(日语中外来语都用平假名音译)的向往,松尾青年萌生了先挨个试一遍,再“择其善者从事之”的念头。之所以选中动画行业,也无非是基于对“外表光鲜”的影像制作的片面肤浅的认知。天真的松尾认为自己读过一堆漫画,看过不少电影,单纯做演出估计也不怎么考验画功……一拍脑门就草率决定。万没料到,演出也免不了画画,更不幸的是,紧随而来的泡沫破灭又让他下不了“贼船”。
没了退路的松尾只得采取不懂就问的策略,逢人便请教不会的事情。做《罗德斯岛战记》的时候,他有幸跟随演出主任远藤卓司(2009年去世),远藤毫无保留地向松尾传授了包括制作律表在内的一整套技巧。可以说松尾能有今天,远藤功不可没。松尾十分推崇远藤的演出,说他有很多独门的技法。据他透露,在用赛璐珞的时代,只有MADHOUSE才拍得出的光晕就是远藤的发明。远藤从虫制作公司留下来的仪器中翻出当时已不再使用波透镜(波ガラス,能让透过光线发生弯曲的透镜),蒙上该种透镜后用“一拍三”(一秒用8张作画)实验成功。在远藤参加过的剧场版《机动警察Patlabor WXIII 》讲座里可以了解他在演出处理方面的很多独到技法。在和远藤的日常交谈中,松尾再次认识到分镜至关重要的地位。会在TV系列里绘制相当数量的分镜,也是出于这层考量。
成为演出之后,最让松尾开心的是与今敏监督的相遇。制作《JOJO奇妙冒险》(1994年OVA版《Adventure12》)时,松尾接到了一项较为特殊的指派,说是“有个漫画家要做演出,但不知该如何下手,请他提供相应帮助”,刚开始他误以为“漫画家亲自做动画”是近期的一种潮流,等拿到分镜后才恍然大悟并非原作本人。松尾眼中的今敏是一位非常热衷于将真人片的摄制效果活用到动画制作中去的监督。比如,“现实中用‘望远风’拍摄的话,背景会呈现高速运动状态”,可到了动画里常常会“违背”真实情况,让背景动得很“悠哉”。在此科普一下,那时候动画摄影台的齿轮是以0.25毫米为单位进行操作的,所以,只能以减半或成倍的速率作为拉移画面的基准,从中寻找与匹配镜头的节点。
当年的动画中普遍存在“运动过速”(相对真人片),以及在该快的节骨眼上“磨磨唧唧”的“毛病”。这让追求“逼真”的今敏监督很是不满,因而提出要在精确计算空间纵深的基础上“做运动”。那时,松尾和今敏在演出上就“实拍运镜的方式”做了大量的研究探讨。而在接下来做《未麻之部屋》(Perfect Blue)时,因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他与今敏不仅在设备上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模拟,还各自购买摄像机做了各种实验。两人之间的讨论涉及:摄影器材的选择、镜头机位的放置、以及取景范围的设定等。那段日子里,松尾深切体会到了身为演出的莫大乐趣。且彼时累积储备的知识与经验,直至今日仍旧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到以上背景,就能很好解释为何松尾的演出会有那么点与众不同,有一种拿着相机拍摄的感觉,他本人对此颇有几分得意,可因为老是被富野监督叮嘱“不应该在观众心中植入镜头的概念”,才会“妥协”成如今这种“客观窥视”的状态。除此之外,松尾还受到了舞台剧的影响。因为在他看来,站在普通观众的立场,再也找不到比舞台剧更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人间悲欢离合的戏剧冲突了,所以,轮到他来执导时,头脑中便不由自主蹦出舞台演出的场景。又加上监督对相机的偏爱,总在专研“哪种取景角度最具稳定感”“怎样的效果会令人震惊”“画面产生何种改变时会预示某一事件即将发生”等,但也因此“耽误了”深入人心的描写。不过,这种“不走心”处理恰好十分契合《雷霆宙域》,若真太走心了,恐怕要考验观众的承受能力。从这层意义上讲,战争题材还是较为适合“远观”的俯瞰视角。
松尾很欣赏电影《颤栗航班93》里的那种临场感,而保罗·格林格拉斯虽是纪录片导演出身,却带给松尾“第一次欣赏到完成度如此之高的影片”的震撼,且该片并不带很强的纪实感,是实实在在的电影。打从看过《颤栗航班93》后,松尾又深入研究了包括《谍影重重》系列在内的保罗的其它片子,并总结出纪录片不可以将镜头太靠近当事者,对于人物间“心无旁骛”的会话场景,都是用“望远”拍摄的。通过这种近似“偷拍”的手法,传达出“两人正在密谋某事”或是“要做出重大决定”的临场感。松尾个人极其赞赏这种将纪录片的“拿手好戏”运用到电影拍摄的做法。
听完松尾监督的一番解析,各位是否有重看此片的想法?
封面: 《机动战士高达 Thunderbolt》
© izumi / Anitama
感觉信息量好大,原来做动漫也如此复杂而有技术含量
1
要么是“可动漫画”的简称要么是“动画与漫画”的合称,可以说并不存在“动漫”这个东西,只有动画,和漫画(还是强调一下好
2
受教了,谢谢提醒
受教了,谢谢提醒
想重看VVV
1
VVV打得超赞
要么是“可动漫画”的简称要么是“动画与漫画”的合称,可以说并不存在“动漫”这个东西,只有动画,和漫画(还是强调一下好
“动漫”的话要么是“可动”
想重看VVV
感觉信息量好大,原来做动漫也如此复杂而有技术含量
中午就有第三集啦,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