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密度的「剧情刻划术」

富野由悠季的分镜术(一)

Style|林子傑2016年7月18日 6时30分

各位都知道,「GUNDAM之父」富野由悠季监督是出名的动画导演。不过,富野之所以在日本受到业界尊崇,除了因为创作出如GUNDAM等影响力甚大的作品以外,还有另一个原因便是他自大量工作经验之中所培养出的分镜演出能力。

本系列便是以三回介绍来富野演出的中心思想:
① 剧情密度增加术
② 故事结构重组术
③ 快速撰写术
希望能藉此尝试挖掘出其创作手法的奥妙。本次为第一回,尚请各位读者多多指教。

分镜概论(1):分镜为日本动画的精髓

所谓的分镜,由于普遍存在于电影、游戏、广告甚至漫画等各种媒体,所以在此便不赘述其定义。

简单来说,日本动画中所指的分镜(絵コンテ)就是「影像的设计图」,也是将剧本的「文字」翻译为「图画」的工程。与欧美的「STORY BOARD」(概念图)不同,分镜不是用来与工作人员共享导演意象的「美术稿」,而是更单纯将内容的画面呈现以及台词、说明照着作品时间轴一一排出来的「业务说明书」。

业务两字听来颇为干燥无味,不过我们同时也知道,分镜由于决定了画面上的所有一切,因此一部影像作品的好坏与否,十分仰赖于分镜的水平,因此这又是所有业务中最需要创造性的一个步骤。

日本动画制作已经高度分工化,每一个步骤都拥有极高的水平,不过若说动画的剧本与真人电影、电视剧的剧本有所共通之处,而美术、配音、后制等也已经普遍导入现今的游戏制作中。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说,日本动画的分镜乃是最接近动画创作核心,也是除了作画以外,让日本动画至今仍保有独到特色的重要元素。

同样的剧本,可以画出无限种画面结构。

富野分镜术:增加密度的剧情刻划术

谈到富野由悠季的作品,不知大家有什么印象呢?每个人的感想当然都有差异,不过大部分人应该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节奏很快。

为何会感觉节奏快呢?其原因就在于富野在同样一段长度内,比起其他演出家放进更多「有价值」而「必须去接收」的画面信息。而当观众无法在瞬间完全消化这些信息,就会感觉到影像讯息走在自身接收能力的前头,因而感到影像节奏快速。喜欢的人,感觉有如坐云霄飞车一样刺激;至于无法接受者,则岂止是坐云霄飞车,根本感觉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当然,影响到剧情内容的更大因素应是剧本,而非演出。然而除了最初期作品以外,无论剧本是谁担任,每一部富野作品都带有相同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确定说,富野的演出确实倾向于在同样时间内抛出大量内容──换句话说就是高压缩、高密度的呈现方法。

不过,我们不应该单纯将演出倾向归究于富野个人的喜好抑或作家性,而必须客观从手法来进行探讨才是。为此,以下引用《麟光之翼》DVD第一卷册子的访谈,来向各位读者说明富野塑造高密度的手法。

我一开始绘制分镜时,不会去太在意中间产生的一些小问题;哪怕有些剧本虽然已经内含某些重点桥段,我一样不会太理会该部分,而着重在画完第一稿。(中略)

等到第一稿画完以后,原本以剧本──也就是以文字呈现时所没有发现的问题,将会借着图像而浮现出来。比方说,在画面前景人物后面的角色究竟应该要如何呈现?考虑到这点时,我们就必须重新建构画面,甚至思考「后方的人物是不是反而应该搬到画面前头来」之类的问题。

这种重组工程的理由有两点。第一点是剧本是以文字逻辑呈现,但转变为影像时,有些文字上的过场桥段因为已透过影像表现,因此是可以省略的。第二点则是重新审视画面的印象,会发现在特定场面下,我们需要对特定角色的形象进行强调。这种状况下,就必须在后续追加必要的台词,同时在演出上做出令人留下印象的「刻意表现」。

不过,经过这种处理后,该场景将会变得太「重」。而这部分显得太重后,若不对接下来的场景另外进行处理,整部作品的印象自此之后就只会一路减弱。所以我们必须在保持住该印象的状况下,对接下来的场景、接下来的情节也做出相同处理,才不会带给观众轻重不均的感觉。

──也就是说对于监督您来说,在呈现角色上,剧本终究只是背景,真正的演出还是透过分镜来进行是吗?

是的。而在把握上述原则下,我会开始描绘分镜的第二稿,此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假如是20多分钟的影片,那么我在描绘时,会将总时长定在大概多出2~3分钟的长度。

当我们借着分镜作业,将剧本按逻辑所安排的内容重组,使其内容显得自然时,由于分镜作业的特性为「描绘图画,然后写入说明与台词」,所以仍然会造成部分场面显得过于缜密。这里提到的缜密并非指好的意思,而是指把一整串桥段全都画进去,结果使得画面大多显得流于惰性的状况。想要对应这种状况,方才提到多出来的2分钟就会成为必杀武器,也就是把这些流于惰性的部分一一切掉。大家不妨可以想象是把一块充满皱折的布料拉平,然后把多出来的布料一刀剪掉的模样。这么一来,当我们回顾整篇内容时,就会显得充满张力。倘若只是被「描绘图画,然后写入说明与台词」的速度感给绑住,那么画面情节当然会显得缓慢而令人不耐了。

以上访谈内容,揭示了富野监督对于分镜描绘的思维。事实上,笔者认为富野由悠季在创作上最大的特色「高密度」就是蕴含于此。为求各位读者都能理解,以下再进行说明。

富野提到多出的时间,其实就是大约正式长度的10%,然后借着这个多出来的部分来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假设一般动画的内容是100的话,富野则是先做出110的内容,然后将之挤进100的时间之内表现。各位会想,故事的密度将变成1.1倍对吧?其实不然,由于被砍掉的都是较不紧凑内容的卡(CUT),110的内容几乎全部保留,而留下来的卡数却只剩9成。所以,110的内容放在90的卡之中表现,其密度将会是前者除以后者所等于的数值:1.2倍。

透过这种处理手法,整体内容的密度必然会上升,而所得到的高密度,就是富野所导的作品为何如此精彩且值得反复收看,抑或反过来说看得很累的原因。(这一段说明不是真正的算数,只是用来方便想象,请多见谅)

即便只是一个对话,富野会在里头放入故事的演绎、对话双方的个性、话者间的距离、不经意透露出来的内心话,甚至还有一旁角色的插科打诨。这样的内容使得整个画面不再只是保留在「动画」(象征性)层面,而获得近乎媲美「电影」的质感与张力。而去除张力较低卡的手法,就有如电影在拍好影片以后还须进行的对于整个内容进行去芜存菁的剪辑工作。这也同时是富野强调「分镜主义」,也就是以分镜来计算并控管一部影片水平的手法与主张。

《麟光之翼》第5话的分镜。虽然和宫崎骏等动画师相比,图案潦草许多,但却明白传达了想要表达的内容。

实际案例:

那么,我们便在此针对「增加剧情密度的刻划术」举出二个实例来进行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无敌超人桑波德3》的最后一话「燃烧宇宙」。本话剧本由共同原作者铃木良武所写,是被称为富野最高杰作之一的一集,不但演出了《小飞龙》的正邪大逆转,同时在虚无与莫大牺牲的最后,也刻划了一个充满希望与温暖的结尾。

然而,当我们比照分镜与完成剧本后会发现,真正完成画面上的内容,大约只有4成有写在剧本之中;换句话说,有6成包含角色、机械、构图、戏剧性以及故事的细节都是出自于监督富野本人的分镜。该剧本内容的密度与分量在1977年当年属于标准规格,相较之下就可以看出最终话分镜信息密度之高,也能知道为何富野会当年呈现出异样的高水平演出了。

第二个例子,则是《机动战士GUNDAM》第13话「再会,母亲…」。本话剧本是由名手星山博之所写,里头揭示了因为夫妻离异而分离的母子、战争拆散母子的无奈,以及少年与母亲的别离,不但是GUNDAM里评价特别高的一回,也被《ORIGIN》的安彦良和称为「全GUNDAM中最喜爱的一集」。

不过,比较完成影像以及剧本后可以知道,虽然故事主干是由星山所建构,然而母子之间意识的差别、母亲无意间伤害了孩子、主角阿姆罗因为内心悲痛无可宣泄而对吉翁军基地过度攻击等内容,都是富野进一步加上去的。最重要的是,星山剧本中的母亲是温暖地送走孩子,而富野演出中的母子,则是到了分离的最后一刻都还是没有办法互相理解。在既有的好故事上,更增添了一分苦涩之情。

机动战士GUNDAM第13话的最后。在母亲背后等待的「情夫」,便是富野为了加强母子断绝而在分镜上加入的要素

利与弊:

那么,这种高密度手法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就其普遍性来说,前面已经提到高密度能够带来张力,同时可以使得每个场面的信息量增加,令人一再玩味而反复观赏。在剧本的内容乏善可陈时,也能够依凭分镜师的手腕来增加其可看性,所以也是一个演出家展现自身能力的方法之一。

分镜的高密度压缩手法当然不是专属于富野,也不是他所发明的,但却是富野最擅长也最熟悉的作法。其原因就在于他的新作大都描绘一个全新世界,使得整部作品充满各种「需要描绘」,而且「可以描绘」的要素,而富野就是借着在故事中让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物与物等各种组合不断进行碰撞,来产生剧情以外的可看性。这也使得富野能够在同样集数之中,处理更多的角色、呈现更壮大的背景,并且讲更长的故事。

不过,这种手法当然也有其反面的思考。首先,经过高密度的整理,会使得该集变得十分精彩,放在整个系列中就会像是鹤立鸡群,反而会造成突兀感。再者,高密度处理会使画面变得十分紧凑,因此在作画上也必须耗费更大的资源。因此,若演出家没有相当权限或自由度时,很难独断采用此种手法。

最重要的是,所谓很有看头、蕴含大量讯息的连续画面,便代表里头包含了复数种需要观众去接收的内容,因此若故事主线营造得不够明确时,很容易模糊了焦点而使观众困惑。前面举了云霄飞车为例,「让乘客坐上去感觉刺激」与「根本把乘客抛出车外」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因此如果在内容的丰富性上没有做好整理的话,就有可能出现大量无法接受的观众。以富野来说,最新作《Reconguista in G》的后半就有出现类似倾向(也因此,目前制作中的G-RECO剧场版便是针对这点进行改善)※。

《G-RECO》到后半有愈来愈赶的感觉,不过仍然有节奏拿捏十分合度的集数,例如本图的第19话,在吉田健一的构图下,其画面充满说服力,在一眼就能了解演出意图的同时却又自然无比,堪称是近年日本动画最杰出的其中一话。

小结:

富野由悠季的作品有十足特色,在日本,这种作风被称为「富野节」。富野节即使经过翻译变成中文等外国语言,依然能令海外观众感受到强烈的不同,其特征的强度可见一斑。不过,这种高张力的演出不应归究于富野是奇人或怪胎。哪怕是其他演出家,透过在描绘分镜时,对内容进行去芜存菁的整理工夫,我们一样能得到拥有十足效果的镜头与画面。这种手法除了在机器人动画之外,更被富野的徒弟们广泛利用在各种类型的动画,未来假设富野突然导起美少女动画,相信一样可以看到充满看头的内容才是。

关于演出和分镜与剧本、剪辑等其他工程之间的关系与互动,若各位读者有兴趣,不妨可以试着阅读富野由悠季监督所写的《影像的原则》,里头不只有给专业人士阅读的内容,更充满了各种身为观众也会有兴趣的趣谈。

富野由悠季《影像的原则》繁体中文版,译者为林子傑,也就是笔者。富野监督本人曾提到乐意推出海外版,希望未来也能推出简体中文版……

小编追注:对上述事宜有兴趣的出版界同仁不妨联络Anitama试试……

封面: 《Reconguista in G》

© 林子傑 / Anitama

富野由悠季的分镜术
相关阅读
评论
#25人造人98号发表于 2018-04-18[引用]

这本书我买了,有点儿小贵。。。

11/9=1.2? 我忍不住吐个槽…

#21人造人160号[引用]

1

#24人造人88号发表于 2016-08-02[引用]

这里算数也就罢了,逻辑显然是谬误的(四舍五入一个亿!

#23人造人79号发表于 2016-07-25[引用]

我也想看,多少钱一本?

重复引用已隐藏 [点击展开]
#22人造人85号发表于 2016-07-23[引用]

难道不是吗

#21人造人160号发表于 2016-07-23[引用]

11/9=1.2? 我忍不住吐个槽…

#20人造人106号发表于 2016-07-21[引用]

一直关注林先生的博客,每一篇文章真的很严谨从中学到了不少的关于富野以及其作品的背后一切。

#19人造人187号发表于 2016-07-20[引用]

感觉影像的原则密度也比较高,看一会就想翻出动画再看看,否则实在搞不清在说什么,也许是我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吧

#18人造人68号发表于 2016-07-20[引用]

比起storyboard 分鏡更加直接 本來就有些許的不同喔 去看看瘋狂麥斯與殭屍世界戰的概念圖 跟日本任一動畫分鏡圖比較就知道

#17人造人145号发表于 2016-07-19[引用]

哈哈,还真是怎么写都有严重不满意的读者呀

#16人造人21号发表于 2016-07-18[引用]

オオオオオオオオオ! 好兴奋啊……

#15人造人90号发表于 2016-07-18[引用]

译者写文,蹭个面子

#14人造人34号发表于 2016-07-18[引用]

有一起团购这本书的麽=。=

#13人造人114号发表于 2016-07-18[引用]

一开头说“分镜”被大量运用,具体是啥就懒得讲;然后又抛出这东西和storyboard的概念不同,连详细分辨区别的传送门都没有。我真是对大神这么"严谨"的态度五体投地

#12人造人99号发表于 2016-07-18[引用]

台本是不是就是分镜?

#11人造人196号发表于 2016-07-18[引用]

台湾版的运过来好贵\uD83D\uDE2D

#10人造人136号发表于 2016-07-18[引用]

大光头这个书一个月前预定台版的现在还没发货= =

#9人造人159号发表于 2016-07-18[引用]

仰望dalao~

#8人造人12号发表于 2016-07-18[引用]

膜拜大佬们

#7人造人196号发表于 2016-07-18[引用]

个个都是大神

#6人造人78号发表于 2016-07-18[引用]

林先生流石富野粉ww,顺便强推大家看一下G-RECO(你够)

#5人造人131号发表于 2016-07-18[引用]

233刚准备买大光头的书

#4人造人22号发表于 2016-07-18[引用]

小编追注2333

#3人造人66号发表于 2016-07-18[引用]

好想看……

#2人造人57号发表于 2016-07-18[引用]

果然,anitama的员工个个都是大神

#1人造人135号发表于 2016-07-18[引用]

噢噢噢,当初台版出版那会林子傑先生写的那几篇科普也是非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