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小说《七星旅团的印刻使》作者凉暮皋在推特上分享自己创作中和创作后的心情变化。凉暮说,他写小说的时候会想“啊呀呀这个超好看的,谁写出来的天才啊哦是我自己写的啊哈哈哈☆”忍不住笑个不停,自己都觉得恶心。保持着“诶诶,大家都还没读到这个啊?全世界读到的只有我一个人?哎呀真是太可惜了呀”的高昂兴致一路写下去的这段时间是最幸福的。
然而,到了完工自己回过头看的时候,心情就会变成“咦,怎么读着读着就没自信了。不好了,好像已经搞不清楚这个到底好看不好看了”的忧郁状态。凉暮说,他的人生,就要在这冰火二重天一般的极端心境间不断重复切换着渡过了。
我也懂的,这种感受,我也懂的啊(大哭)。
(https://twitter.com/kuroshira65)
近日来日本创作者的合同问题成了推特上的热点话题,不少创作者都对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漫画家山崎麻里的作品《罗马浴场》当年被改编成卖座电影,而她作为原作者只拿到了100万日元的原作使用费,因而对这一话题感受颇深。她虽然已经不想再翻炒自己的陈年往事吸引眼球,甚至压根不愿意回想起这些事,但看到推特上众人的讨论,还是忍不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她说,作品的权利关系一般都是写在出单行本时签的合同上的。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漫画家都是书出了之后才拿到合同,这本身就已经构成违法了。不过这倒还不是重点。
几年前山崎麻里遭遇那场不愉快之后,很多人都责怪她当初怎么没好好确认合同的内容。山崎认为自己也有读过合同内文,不懂的地方都去问了编辑,编辑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就比如说日后造成问题的“二次使用”,编辑的解释是“比如说扭蛋之类的东西”。毕竟当初作品还没有火,很多东西可能编辑也不是特别清楚。“二次使用”的含义非常广泛这一点,还是懂行的律师告诉她的。
山崎说,我们漫画家的工作是画漫画,而不是花好几天工夫去推敲合同的一字一句、计算金钱的往来之类。倒不如说大部分漫画家都不擅长这一套。所以她想到去请专门的律师和会计师来处理这些工作。没想到责编得知之后十分失落,责问她为什么要请这些人,还说漫画和编辑就是要推心置腹彼此信赖的关系。常年生活在欧洲、和西方人结婚生子的山崎,深受西方合理主义思想的影响,完全理解不了编辑的这些理由。
而在后来关于电影的不愉快发生之后,山崎觉得所有的这些事,如果当初她能得到有说服力的解释,也就罢了。最让她受打击的,却来自她的同行——有些漫画家竟然指责她为什么要把事情搞得这么大,要是创作漫画的环境被破坏了该怎么办。这也是让她感受到了重人情的东方文化和讲道理的西方文化的差异。
山崎认为,包括漫画在内的创造、表现产业,已经是日本经济的一大支柱。按理说,合同、谈判之类也不应该是漫画家和委托方或者编辑两人间的事情,为了保持健康通畅的关系,她也希望站在中立立场负责交涉的专家的存在能够成为惯例。
(https://twitter.com/Thermari)
漫画编辑竹熊健太郎看到山崎这番话之后,认为作家经纪人今后在日本应该普及开来。如今类似作家经纪人的工作是由出版社的编辑来完成,这一点才是问题的根源。因为编辑要么是出版社的社员,要么也是受雇于出版社,拿钱办事,一旦出版社和作家之间发生争执,大部分的编辑肯定是要站在出版社一边的。
竹熊指责出版业界墨守成规,长年以来避讳着作家和出版社之间的经纪人的存在。然而近年来,出版社的地位相对降低,拥有畅销作品的作家的地位相对则在提升。可能就像职业棒球的经纪人一样,今后会由经纪人谈判,争取和作家过往成绩相衬的条件。编辑也会变成税务顾问或者律师一样的中立立场。
(https://twitter.com/kentaro666/status/728299676080857089)
不知道新声的各位读者看到竹熊的这一说法,是否会觉得眼熟?之前轻小说编辑三木一马,也曾经发表了类似的观点,并且身体力行成立了作家的经纪公司。看来三木又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其实作家的经纪公司,在日本也已经出现了不止一家。除了三木一马的Straight Edge之外,还有Raccoon(大泽在昌、京极夏彦、宫部美雪等)、Cork(安野梦洋子、小山宙哉等)、Wright Staff(田中芳树、浅野真澄等),都是和多位著名作家签约的经纪公司。
而Wright Staff的代表、安达裕章也对这个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说,如果作家和出版社发生争执,作家不好扮黑脸的时候,他们这种立场就能派上用场了——当然,如果不需要他们出面,那是最好不过的。
前些天,安达和来查税的税务官聊了聊,发现出版业界的很多习惯,外人果然是不知道的。比如说作家接了活写了稿,要等到快出书的时候,才能知道预定印刷的部数、书的定价、还有作家能拿到的版税率。另外合同也是事后才签的。税务官听说之后大吃一惊。
那么作家什么时候能拿到版税呢?最早也得是书封二封三写的发行版日期的下个月,一般要等到下下个月的月末——也就是说你写了一本书,写书自身当然要花时间,完稿之后要等出版印刷销售流程,正式发行之后,还得再等两个多月,才能拿到钱。
到了最近,有些出版社的条件越发过分。大家用常识知道,书的印刷部数肯定是比实际卖出去的部数多,而以往的惯例,作家的版税是用印刷部数来计算的。但是如今有些出版社会要求初版按印刷部数算版税,但重版的版税就按实际销售的部数算;又或者是重版的版税要等到下次重版再付钱之类。虽然出版社肯定是自己经济上困难才会提出这种要求,但对作者来说,自己的劳动收到回报的周期就要延长、收入就要减少了。
所以Wright Staff的规矩是这样的,等到确定出版、决定了书籍的定价和印刷部数的时候,由公司算出版税垫给作家,然后再等出版社给公司钱。虽然也就是两三个月的事,但安达觉得这对作者也还是挺有帮助的。
比如说售价600日元的文库本发行了一万本(这在最近的出版业界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两个月后作家能拿到的版税,就是定价600日元×部数10000×版税率10%=60万日元,还得再刨除10.21%的收入税、补上8%的消费税,一共是586,740日元——也就是一般上班族两个月的工资罢了。
不过,作家能拿10%的版税,已经算是好的了。翻译家的版税率比作家还要低,所以收入也要更少。以至于最近很多翻译作品明明是平装的文库本,价格却要收到1200日元,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近年来电子书籍也受到关注。电子书全部是按实际卖出去的数量给版税,而且是一定时间段(比如每半年或者一年)结一次账。虽然版税率比实体书高,但也就是15%,还是养不活大多数作家。
不过电子书往往把出版了实体书的数据拿出来卖,实体书那边也有按部数收到的版税,所以还算好的。但长此以往,保不准真会有只卖电子书、版税也完全按实际销量算的情况发生。
封面: 《罗马浴场》
© 谢枫华 / Anitama
那种感受反而限制自己的能力甚至损害自己的利益。过重的情感论实在害人不浅啊
三木那个是不是有个纪录片~
创造论与鉴赏论
在日留学深有体会,小组讨论时都是朝着大家都不难受的方向走而不是讲道理,烦的很
果然日本就是这行里面合同问题很严重,不把工作当法律意义上的工作,解决了这点很多事情都好办。
写语文考试作文时就是这感受
我上初中时写记叙文编小故事的时候也经常有这样的感觉……( •̥́ ˍ •̀ू )
那种感受我也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