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年以动画这一体裁描绘日本文化的原惠一监督,在今年迎来了自己监督生涯的第 30 个年头。东京国际电影节举办了“电影监督 原惠一的世界”这一特别环节,上映从他剧场监督出道作《超能力魔美 星空的跳舞娃娃》到《蜡笔小新 呼风唤雨 猛烈!大人帝国的反击》《河童之夏》、原监督首部真人电影《最初的路》再到最新作《百日红》等历部作品。
在东京国际电影节开幕之际,Anime! Anime! 、动画商业时报、KAI-YOU 等网络媒体分别对原惠一监督进行了采访,听他回顾自己的生涯。我们结合各家媒体的访谈,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读者对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更好地欣赏原监督的作品。
原监督自进入动画业界之初,就想要担任演出。特别是在《哆啦A梦 大雄的魔界大冒险》(1984年)中担任演出助手时,这部作品的监督芝山努先生绘制的分镜非常精彩。分镜对于动画至关重要,而芝山先生的分镜更是超类脱群,无与伦比。他可以用分镜准确地把握演技的节奏和缓急。这让原监督感受到原来分镜可以如此有趣。自那之后,他一直希望自己也能画出芝山先生一样的分镜。
另一位给原监督带来深刻影响的导演,是真人电影界的木下惠介。他在新锐动画担任《哆啦A梦》的演出时,在某个名画座(主要上映老电影的影院)观看了木下导演作品的特辑。木下导演的作品同样非常精彩,让原监督心中萌发了想要接近那种精彩的意识。他认为,木下监督对自己的分镜也产生了影响,只是这种影响体现在哪里,就无法一言道尽了。
原监督说,和黑泽明监督、小津安二郎监督等巨匠相比,木下监督在海外的知名度太低了,他不认为木下监督比黑泽、小津二公逊色,所以希望海外能有人发现木下监督的接触之处。像当年小津监督就是先在海外得到了维姆·文德斯的盛赞,日本喜欢维姆·文德斯的年轻人才开始关注小津的。
在 1987 年开播的根据藤子·F·不二雄作品改编的 TV 动画《超能力魔美》中,原监督担任了系列导演,实现监督出道。1988 年,同系列的剧场版电影《超能力魔美 星空的跳舞娃娃》上映,这也是原监督执导的第一部电影。
《超能力魔美》的故事并不是用魔美的超能力来解决问题,而是当事人凭借自己的力量寻找出路。故事讲述的是性格开朗、单纯可爱的女孩佐仓魔美突然得到了超能力,并且想要为了世人使用自己的超能力。但是,正因如此,魔美认识到了之前自己本不需要去接触的人类的丑陋、恶意的一面,为此时而苦恼,时而愤慨,时而喜悦。
原监督在接下这部作品时,产生了强烈的念头,想要在剧中认真地描绘这个初二女孩内心的细微情感。他认为,原作者藤子·F·不二雄老师想画的,应该也是这样的“人”的故事。虽然原监督担任系列导演时只有二十多岁,但他自信自己比任何人都懂藤子老师创作的《超能力魔美》,并且想要尽可能忠实于自己的理解来制作动画。为此,在动画播出之初,他经常和一心想把作品拍得热闹的制片人还有电视台的人发生争执。但是通过创作,原监督证明了自己的想法并没有错。
不仅仅是《超能力魔美》,在《意外的幸运签》(2010年)之前的原惠一作品里,都会同时出现问题的当事人和外人的视角。这种构图体现了原监督的一种执着。他说,不同的人,就算是看着同样的东西,感受到的也会各不相同。他希望自己能够尽量意识到这种复杂的视角。这正是他从藤子老师和木下监督的作品中学到的一手。
但是,正因为原监督创作的不是那么好懂的作品,所以观众对他的作品的看法和理解,就难免会和原监督的想法产生偏差。原监督说,电影和动画都有时代的潮流,但是他自己不希望随波逐流。当然,他毕竟是商业电影的监督,不会忘记服务观众。
原监督认为,如今好莱坞电影的潮流,正是“谁都能看得懂的电影”。把可能造成暧昧的部分全都排除掉,让电影成为一种只剩下爽快感的“游乐设施”。而原监督不想做这样的电影。他喜欢的电影,是在看过之后会在自己的心里继续“生长”的作品。比如说会想象故事结束后登场人物的命运,心态在观看前观看后会有不同,在看后和一起看的朋友、恋人谈论感想却发现意见不同之类。
虽然有很多年轻人不想因为观看电影感到心情沉重不快,但是原监督还是想要做让人不光是觉得“好看”“爽”的电影,并且表示今后也会继续做这样的电影。
从进入动画业界到 2007 年独立,原监督的监督生涯,大部分都是在新锐动画,作为一名社员监督度过的。受此影响,他一直没有特别在乎过自己的“作家性”。像《蜡笔小新》剧场版,突出的都是主人公小新,而不是他监督原惠一。
然而在制作 2001 年上映的《蜡笔小新 呼风唤雨 猛烈!大人帝国的反击》时,原监督的意识发生了改变,开始觉得自己做出了一部只有自己才做得来的电影,并且决定今后也要一直做这样的电影。
原监督说,这部作品让他意识到,循规蹈矩的电影没有意思,一定要打破框框的拘束。框框是制作者最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
商业作品,是许多人各抒己见,讨论这次的目标,应该做成什么样子,制定出种种大框架,再在框子里放拼图的碎片,摆出个像样的样子就行了。但光靠这样,是做不出好看的电影的。
然而在原监督执导《蜡笔小新》的时候,出现了成年的小新爱好者,这让他开始想,自己的作品能不能让成年观众乐在其中。于是,《大人帝国》就成了一部非常不走“儿童电影”寻常路的电影。
原监督在制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一直感到担忧:“我在做的这是绝对不能做的事啊”“这样的不是小新”。然而完成之后,观众却都把它当做《蜡笔小新》的电影接受了。这让原监督意识到,原来制作者眼里的好电影,和观众眼里的好电影,是不一样的。
在新锐动画制作《超能力魔美》和《蜡笔小新》这样面向儿童的作品,给原监督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小朋友不会像大人那样说客套话,看着觉得不好看就会闹腾,如果对话说太长也会闹腾。每年在电影院观察小观众的反应,就可以懂得“对话太长大家不想看,下回就剪短点”或者“这么做可以让小朋友笑出来”。不过能逗笑小朋友的基本上都是低俗笑料就是了。
创作儿童电影,让原监督不得不一直关注观众的视角。他最初执导的电影是《超能力魔美》的中篇剧场版,当时小朋友们就在影院里大闹嚷嚷“不好看!”。这种体验,在制作 TV 动画时是绝对不会有的。原监督认为,在哪之前,他自己或许也没有去关心小观众的看法。
反过来,如今成人观众也会去看《蜡笔小新》《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等动画的剧场版。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蜡笔小新 呼风唤雨 猛烈!大人帝国的反击》和《蜡笔小新 呼风唤雨 壮烈!战国大会战》。原监督对此也感到很骄傲。毕竟如前文所言,对他自己来说,《大人帝国》也是给他执导的意识带来巨大变化的一部作品。
如果制作单纯面向大人或者面向儿童的电影,就有套路可循,拍起来比较容易。而要让大人和儿童同时乐在其中,难度就很高了。
在原监督年轻的时候,已经有所谓“动画宅”这个人群存在,也已经有面向成年动画爱好者的作品。这些动画作品虽然制作时非常重视质量,好让动画宅接受,但也缩小了受众人群。所以原监督有自信,他是面向着比动画宅更广泛的人群创作着作品。
2007 年上映的《河童之夏》,是第一部原监督自己主动提出想做的作品。原监督认为这部作品改编难度非常之高,所以常年在心里盘算“有朝一日要把它拍成电影”。在《大人帝国》和《战国大会战》成功之后,新锐动画内外都在问他“还有别的想拍的吗?”,于是原监督便趁势提出了《河童之夏》。
《河童之夏》虽有原作儿童文学作品,但是电影中原监督自己发散的部分也很大。他一直想,如果能不受任何束缚,做一部自己真的喜欢的东西,就要拍这样一部作品。然而,这部作品在时长等各方面都经历了一番苦战,等到完成之后,原监督尝到了强烈的败北感,明白了这世界没有那么简单。
在 2007 年《河童之夏》上映之后,原监督便离开了新锐动画。独立带来的环境变化,更让他深感做出成果的重要性。在新锐动画当社员的时候,有工资和奖金。但是独立之后,不做作品就拿不到收入。电影不能只拍自己想拍的东西,必须满足观众和投资人才行。
既然是商业作品,早在企划的阶段,就必须考虑作品的受众群。不过,原监督过去很少自己提出企划。
《意外的幸运签》是委托找上门来,他觉得自己也想做这部作品,就接下来。而《百日红》则是原监督去找 Production I.G 的石川光久社长,问他有没有活给自己干,最好是他喜欢的杉浦日向子漫画那样的作品;而 Production I.G 当时也正好已经在企划《百日红》的动画电影,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2013 年,原监督执导的首部真人电影《最初的路》上映。这部电影,描写的正是他崇拜的木下惠介监督的青春岁月。为了这部电影,原监督拼尽了全力,做出了一部比他自己原本认为更加优秀的作品。
真人电影的制作日程比动画更少,参与的工作人员人数也更少。但这就导致时间被极大压缩,而且有许多事情,监督是无法出手的。原监督当时甚至心想“我再也不想拍真人了,再也不想受这种罪了”“给真人电影当监督,是没法给父母送终的”。但是时间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如今,当他遇到合适的题材的时候,又会产生“这个想用真人电影的形式来拍”的念头。
在执导动画时,原监督可以用分镜的形式细致地描绘角色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但是真人电影却截然不同,是演员在镜头前化作各自的角色,用那个角色的言谈方式表演。一旦开始摄影,原监督眼前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自己想都想不到的演技,让他又是惊讶,又是感谢。这一体验对他来说十分新鲜。
《最初的路》的镜头切割等都是片场的摄影师完成的,原监督只管说“Cut! OK!”,摄影就会一个劲地进展,顺畅得让原监督都感到担心。但等到看未经剪辑的 rush 时,却已经拍成了一部漂亮的电影。原监督为此大为震惊:原来不用画什么分镜,也能拍出电影来。
有了这一次体验,等到创作 2015 年上映的动画电影《百日红》时,原监督再去一格一格地画分镜,就感到格外痛苦。不过,《最初的路》也给他带来了正面的改变,因为这部作品有非常优秀的摄影师参加,他们创作出的画面,也被原监督活用到了《百日红》中。
摄影师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同一个场景拍摄两遍,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画面,这也是真人作品独有的。同样的画面不会拍到第二次,如果是户外摄影,光的方向、云的形状、风的流向,都可能会不同。这也是真人作品之所以是真人作品的理由。
况且,在每一遍拍摄的时候,演员的演技也会有微妙的变化。“摄像机拍下的这一刻就成为了电影的胶片”的刺激感,也只有真人作品才能体会到。
原监督自称原本就不是很胡来的监督。如果是有很强愿景的人,可能觉得一切如自己所愿做起来会更容易;但原监督却并不这么认为。虽然他在分镜上会做出很细的指示,但是作画也会加入自己的个性和即兴发挥,画得比他原本想象的更好。他也不会有“请不要做分镜没有指示的事”的想法。
而这一次拍摄真人电影更是成为了宝贵的经验,加强了他“作品是大家做出来的”的意识。如果别人走的方向和他相反,他当然会指正过来。但如果可以让作品做得更好,他就并不会有意见。
在东京国际电影节 2017 的特辑上映中,会向所有来场观众发布小册子《电影导演 原惠一的世界》,小册子的访谈里,原监督说:“最近的动画里轻易哭出来的作品太多了,观众也很容易就跟着哭。这种风潮让我产生了‘不要把电影看得太扁了’的强烈想法。”
这句话,说的正是《百日红》,实际上,在《百日红》里,没有一个角色落过泪。但是与其相反,在《最初的路》里,却有几个场景,加濑亮出演的木下惠介一角流了泪。
原监督说,关于《最初的路》中的哭泣场景,是他在脚本里写了“在这里流泪”。而加濑亮和田中裕子两位演员就依照脚本流了泪。原监督在摄影现场的摄影机旁这一最近的位置,亲眼看着活生生的人投入脚本中那一幕的角色的心境,流下了眼泪来。在拍这种戏份的时候,他会感到非常紧张。而当加濑亮真的在该哭的时候流下眼泪时,他也会感到非常兴奋。这种眼泪的分量,和动画里的眼泪不一样。动画里的眼泪,你想画多少就能让角色流多少,没有让原监督感受到过这种兴奋。
而接下来他创作的《百日红》,没有让一个角色流泪。这在原监督自己的作品里可能也是破天荒头一遭。这是因为漫画原作者杉浦日向子说过:“死亡在江户时代,要比现在离人们更近。”原监督也感受到,漫画里体现出了“江户时代人们感情不外露才叫‘粹’(江户时代的一种审美标准)”,所以刻意不让观众看到角色的泪水。
在《百日红》里,有这样一幕。阿荣背着体弱目盲的妹妹阿犹走在江户的街上,迎面走来了她们的父亲铁藏(葛饰北斋)。一直刻意疏远阿犹的铁藏和阿荣姐妹擦肩而过,双方都一言不发,画面也很克制,却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感情,从屏幕中洋溢了出来。
这一幕虽然是原监督的原创,但这种演出手法,却是从上文提到的木下惠介监督作品里学来的。木下监督非常善于用内敛的画面来传达感情。原监督观看了木下监督许多这样的作品,并且一直将其作为自己的一个榜样,想来今后也会一生学习他的风格。
当然,只要原监督想做,他可以给角色一个特写,或者是用上双方的交替摄影镜头,来体现角色的感情。如果有必要的话,他也会这么做。但是像是这一幕这样,用上能够在正面的意义上背叛这种一般做法的演出手法,可以让这一幕的韵味更加丰富。
如今正在进入数码时代,自己一直连电脑和手机都没有的原监督,对 3DCG 倒是没有什么排斥感。如果题材用 3DCG 比用手绘更合适,他会坦然地接受 3DCG。他说,这和真人是一样的,如果有自己觉得更适合真人的作品,他就会想拍成真人电影。
原监督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这么达观,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不是作画出身,所以没有作画出身的监督对手描那么深厚的怀恋。话虽如此,日本动画人的手绘技术毕竟高超,能请到高水平的作画,会让自己的作品更有深度。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人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过去不管是战车还是奔马,波涛还是火焰,都只能用手画。而如今人们却都理所当然地用起了 CG ,只会画人的作画也越来越多了。用 3D 画战车可以画得更正确,原监督对此也没有什么怨言。但是出现马的时候作画却说“没画过所以不会画”,就让他觉得不敢恭维了。
说起手绘,原监督的作品里往往有背景动画场景。这一手法以《蜡笔小新 呼风唤雨 猛烈!大人帝国的反击》为首,在《百日红》里也是一大看点。
(※背景动画:指背景不是由美术绘制,而是由作画手绘,并且让背景动起来的做法。这一做法可以营造出独特的速度感,并且可以体现出作画的个性;但同时非常耗费人力,对作画的能力也有很高要求,且不如平常的背景精细。)
原监督说,如今的动画制作手法,已经是先用 3D 做出作画引导,然后再以此为基础进行手绘工作。但是在这种地方,原监督认为绝对是使用从头到尾都完全手绘的背景动画为佳。过去的动画在关键场景会使用背景动画,《百日红》虽然不是作画华丽的作品,但是唯独在那个场景,原监督却不知为何想要一下子改变氛围。他本打算若是找不到能画的人就选择使用 3D,还好神作画佐藤雅弘愿意出手。原监督对佐藤说“这里要用手绘的背景动画,是个长镜头”,佐藤便回答“我画”,接过了这个重担。
随着技术的发展,观众对动画画面信息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够实现细节丰富的画面,对监督来说当然是好事,可是原监督却也感到,这画面一味增加信息量,会没完没了的。
所以在拍摄《最初的路》的时候,原监督也在想:“真人做的是减法,动画做的是加法。”在拍真人电影的时候,要不断地从画面里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开。而动画却是在白纸上不断加上原本不存在的信息。原监督认为,这就导致动画或许在某种意义上加法做过头了。
原监督不认为加法做得越多,做出的作品就会越好。反倒是在某种地方做好减法的作品,作为电影质量会更高。所以,他想要在动画里也用好减法。
原监督认为,是过去的那些日本海内外的优秀监督的作品,让他成为了监督。所以他最注重的,就是把自己从电影中得到的感动,传递给别人。
他不想过度沉溺于创作画面。他希望电影更重要的还是故事。所以,他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还是画分镜。
原监督还认为,从想要向观众传达的信息出发的电影没有意思,不够“粹”。他相信,不过度强调信息,会拍出更好的作品。他不打算从自己的强烈愤怒之类的感情出发,拍摄作品。
当然,如前文所说,原监督喜欢会让观众讨论“这个地方是这个意思吧”“我觉得不是”的电影。所以,观众如果从他的作品里感受到了某种信息,原监督倒是不以为忤,这反而是最能让他开心的事。
在总结了自己过去的作品之后,原监督也展望了自己的未来。他说,自己已经 58 岁了。不是系列作品的动画电影,从制作开始到完成,基本上要花 3 年左右。这就让原监督思考,自己接下来还能再拍多少部作品。所以,此前并不积极投企划案的原监督,现在却开始非常积极地提出自己想做的事、想拍的作品。
如今,原监督已经进入了新作的分镜和作画环节。这部作品结束之后,他想要马上就着手下一部作品。在那之后,紧跟着还有再下一部作品。当然,作品能不能如此迅速地一部接一部做出来,还取决于原监督的工作伙伴们。但是原监督自己是希望能够在余生里多拍几部作品。真人电影也是一个选项,他希望尽可能不要留下空挡,有时不惜同时着手两部作品,让自己一直创作下去,能拍多少是多少。
原监督在电影节上首度披露新作的概念图。
他构思的这些作品里,有面向家庭的动画,也有面向成年人的动画。虽然他不认为自己能够实现所有的这些构想,但是年龄增长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逐渐消除恐惧和羞耻心,让他一想到什么就可以去提企划书,说“我想做这个,我想做那个”。
幸好,2016 年《你的名字。》和《在这世界的角落》的成功,让动画电影在一般观众中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观众对动画电影有需求了,原监督做起片子来也更加容易,这让他非常感谢。他要趁着这股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结束的热潮,努力创作。
最后,原监督也对各位观众留言。他说,回顾特集上映的阵容,他感叹自己真的是做出了各种风格、各种类型的作品。他希望自己接下来还能再创作 30 年,成为能让大家感叹“居然能做出如此丰富多彩的作品”的监督。
参考资料:
- 映画監督・原恵一インタビュー 「クレしん」から「百日紅」まで…30年の歩みを振り返る(Anime! Anime!)
- 原恵一監督 インタビュー “35年の仕事の歩みを訊く”(Anime Business Journal)
- 原恵一インタビュー「大事なのは物語でありたい」 傑作『オトナ帝国』や『百日紅』生み出した鬼才 (KAI-YOU)
封面: 《蜡笔小新 呼风唤雨 猛烈!大人帝国的反击》
© 怠心客 / Anitama
原惠一还有一个非常大的贡献,就是在80年代中期长期担任《哆啦A梦》TV版的分镜和演出时,尝试了不少实验性的东西,深刻地改变了这部动画的风格。他既受到藤子F不二雄和当时《哆啦A梦》监督芝山努的影响,自己的尝试后来又影响了成为《哆啦A梦》监督的善聪一郎和八锹新之介等人。
\n前不久原惠一还有一篇只涉及《哆啦A梦》和《超能力魔美》,也就是他从事藤子作品动画化时期的访谈:https://www.buzzfeed.com/jp/tatsunoritokushige/worldofkeiichihara
\n小黑祐一郎以前也写过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评论《原惠一的哆啦A梦》:http://style.fm/as/05_column/365/365_286.shtml
如何理解原惠一监督所说的做减法的动画?所谓的做减法是在哪些层面上的?
1
是导演控制观众视线的方法。
如何理解原惠一监督所说的做减法的动画?所谓的做减法是在哪些层面上的?
满满的干货
“原来不用画什么分镜,也能拍出电影来”这句话笑到